南漳古村落-南漳政府网
  • 皮影戏

    皮影戏

    南漳皮影戏属于江汉皮影戏的一种,形成于宋代,盛行于明、清至解放初期,分布于板桥、巡检、李庙等镇,在没有电影、电视时代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。如今仍未消失,但已呈濒危状态。皮影戏不仅是傀儡艺术也是工艺制作艺术,各地有牛、羊、驴等皮制作的,南漳皮影主要是牛皮制作的,以图案精细、圆润舒展、唱腔高亢、人物生动逼真见长,用本土语音唱腔,调式很多,地方色彩甚浓,传统剧目100多个。

    了解详情
  • 呜音喇叭

    呜音喇叭

    “呜音喇叭”属道教音乐,最早产生于春秋时期,原为楚国宫廷音乐,创始人为宫廷乐师师旷,后流传到民间,传统曲牌约一百多种,现主要盛行于南漳县巡检镇峡口及保康接壤地区,是楚文化仅有的活态遗存,因而史学界称为楚乐的活化石。

    了解详情
  • 薅草锣鼓

    薅草锣鼓

    《薅草锣鼓》原始叫“敲铁”,是楚人“刀耕火种”时期集体劳作的产物。楚人初到荆山时,“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”(《左传.宣公十二年》),在“开生田”中,先是漫山遍野砍荒,然后点火烧荒,为消除劳作的疲惫,产生了锣鼓并用的“击鼓御田神”,几百人对着大火敲着鼓和锣兴奋地演唱。后来,就演变成了一种“挖生田”、田间劳作必备的文娱形式。

    了解详情
  • 阴锣鼓

    阴锣鼓

    南漳境内的打锣鼓可分为两种,一种是用来人们田间劳作消除疲劳的薅草锣鼓,也称阳锣鼓,一种是用于丧葬中祭祀亡灵的阴锣鼓,也叫夜锣鼓。2007年、2009年南漳《薅草锣鼓》、《阴锣鼓》先后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襄阳市民俗专家胡宗才、杨顺石、李素娥也经过了大量的调查,撰写出版了研究专著。阴锣鼓、阳锣鼓所表现的音乐、唱词及其艺术形式是荆楚文化的重要源头和优秀传统。

    了解详情
查看更多